2023年年终总结
文章目录
前言
这是一篇迟来的年终总结,按照往年的惯例,应该在农历年前发出来的,但今年实在太懒了,拖到了年后。
23年的5月在老家举办了婚礼,我和老婆两人对婚礼都比较无感,只是迫于父辈的要求一定需要举办。但无论怎样,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已经落地,之后便正式开启两人组队过日子的生活,自己的重心也要渐渐从工作往家庭转移了。
22年底疫情解封之后,本以为23年各方面都会好起来,但经济形式反而不断变差,众多公司纷纷裁员,失业率不断上涨,人人自危。虽然目前还未领到「大礼包」,但背负着房贷的我也时刻担心着那可能的万一。
整个大环境无法改变,唯有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才能让自己更容易立足,但在国内这本来已经很卷的环境下,卷中加卷只会让自己更加疲惫,再加上现在已经成家,时间以及精力也不允许自己像刚毕业那样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
因此,这一年也更多的在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获取「睡后收入」。虽然之前也一直在思考,但从未像今年这样急迫。
总之,用一个词总结今年的自己的话,那便是「焦虑」。
健康
虽然焦虑,但这里依旧想先谈谈健康。在22年经历了湿疹、肩部疼痛以及膝盖疼痛等问题后,我已经深刻的体会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没有身体的健康,其他什么都是白费。
分析了下自身,当前主要是3方面的问题。
- 工作久坐导致的关节肌肉劳损等。
- 和免疫相关的湿疹、过敏性鼻炎等。
- 心血管相关,体检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偏低、低密度脂蛋白偏高。
肌肉劳损
肌肉劳损在自己身上已经体现的很明显了。
过去两年间,只要坐的时间久,左肩就会痛。虽然在推理按摩的帮助下有所缓解,但毕竟治标不治本。23年6月份去医院的运动康复科,医生诊断是「上交叉综合征」。
所谓上交叉综合征,就是长期以不正确的姿势使用电脑导致胸大肌、前锯肌和三角肌前束等过度发达或紧张,而相对应的背部和颈部肌肉较弱。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肩痛、颈痛、头痛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治疗方法也比较简单,就是放松胸部,锻炼背部。医生当时给教给了一套动作,自己回来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也好转了很多。如果你有同样的问题,可以参考keep上的免费课程「背部训练入门」、「肩周炎专属:5分钟肩膀活动操」,动作类似,自己目前是已经完全跟着keep进行练习了。
除了久坐导致的肩膀痛,在过去跑步时,也未意识到热身拉伸的重要性,进而导致膝盖疼痛。核心也是腿部肌肉紧张以及力量不足。如果使用泡沫轴放松大腿肌肉,便会有很大的缓解。除此之外,自己目前也有通过「靠墙静蹲」的方式锻炼腿部肌肉。
自己过去一直认为锻炼仅限于跑步,打球等有氧运动,完全忽视了肌肉力量的重要性。但此番经历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肌肉锻炼对打工人来说也格外重要。
湿疹、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大学后开始有的,而湿疹则是近两年才开始有的。过敏性鼻炎总是在每年秋入冬时犯病,每次犯病时都靠「氯雷他定」压制;而湿疹则找了专家开了4、5次药,断断续续折腾了几个月才好。
过敏性鼻炎和湿疹都和免疫系统相关,自己分析原因,主要还是自己长期久坐不动,再加上每天晚上熬夜导致免疫力出现问题。
本来前年跑步锻炼身体想提升免疫力,顺便减肥,但没想到又导致了膝盖痛的毛病,后面不得不终止。膝盖出了问题后,很多运动都无法进行了。去年搬家后,所在的小区有游泳池,报名经过3个月断断续续的学习,终于学会了蛙泳。
在学习游泳的3个月中,自己虽然只游了20多次,但在秋入冬时能感觉到过敏性鼻炎好了很多。
除了基本的运动外,休息也至关重要。
在搬家之前,自己租房离公司很近,每天上下班步行10分钟即可。因此,虽然每天晚上1点多睡觉,但能早上9多起床,这样算下来一天也有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但搬家后,上下班各需要约1个小时的时间,早上需要8点多起床,假如晚上还是1点多睡觉,那么只有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因此刚搬家后,每天都感觉睡眠不足。
自己尝试过晚上早点睡,但习惯的原因,很难早点躺床上睡觉。经过琢磨,晚上下班时坐公司班车回家,可以趁这段时间小憩一阵。自己很早之前就知道「冥想」、「正念」,也打算趁这个机会尝试实践一下。
心血管问题
开始工作后,每年的体检都会检测出来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指标不正常,虽然只是超过范围一点点,但总是心中的一根刺。
前年跑步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想看看能否通过跑步把这两个指标修正回来,无奈跑步没有持续下去。那年的体验指标虽然还是不正常,但确实是近几年最好的。
除了运动外,吃也很重要。公司食堂以及外卖,油盐都很多,长期下来,确实很容易导致各项指标不正常。但这点又很难通过其他办法解决,因此只能尽可能的去挑选那些看起来比较清淡的饭菜。
总之,既然已经发现了身体上的这些问题,那么就应该重视起来,从现在开始通过锻炼、休养等方式去将身体养好。不要等病情拖得更加严重后,后悔莫及。
工作
年初如愿以偿的晋升了职级,由于公司的规定,再接下来的职级晋升就2年以后了。另随着经济形势的下行,公司也在下调职级晋升的各项福利,同时设置晋级的各种阻碍,可以预见几年内职级基本到顶。
职级虽然到顶,但人不能荒废。目前自己在开发一个Python相关的平台,其实涉及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如协程、Python 解释器内部细节等。由于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干劲也比较足,在此期间,也打算将这些技术点沉淀一下,形成一系列文章,作为后面晋级或是跳槽的资本。
23年可以说是AI元年,自ChatGPT开始,各种大模型层出不强,虽然好的应用场景还不是很多,但可预见的是,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AI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发挥它的价值。
目前AI相关的技术主要基于Python语言,Python语言虽然执行比较慢,但除了慢以外,其简单,丰富的第三方库等优点完全掩盖了其慢的缺点。虽然市面上不乏像mojo等要替代Python的语言,但短期内我个人不是很看好。最起码几年内,还是Python的天下。
恰好自己用了很久的Python,最近搞得项目也是与C++、Python相关(基于pybind11)。因此,也打算趁这个机会,深入的学习下Python的内部机制,同时了解Python在大模型训练中的运作方式。
自己本身是后台开发,无意涉入AI领域(毕竟也竞争不过那些硕士博士毕业的人),只求有基本的了解后,能够将后台工程开发经验与大模型训练相结合。
这算是处于「焦虑」状态下的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生活
结婚后的两三年内还不打算要孩子,由此属于自己的时间还很多。
在工作、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要多陪家人去外面转一转。深圳有很多适合徒步的公园,自己来深圳六年多了,但只去过南山和凤凰山,希望可以在24年尽可能多的打卡「深圳十峰」。
除此之外,提高自己依旧是主旋律,也是自己应对「焦虑」的手段。提升这块主要分两部分。
- 效率提升。
- 沉淀输出。
效率提升
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中,分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但并不想做」的事情。
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能很快投入进去,并达到心流状态。之前写感兴趣的文章,差不多一晚上就能写完。
对于要做但自己又不想做的事情,做起来就比较痛苦了。比如这篇年终总结,前前后后花了3周多的时间,整个过程充满了波折。
对于要做但又不想做的事情,之所以效率比较低,思考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 启动成本高。
- 注意力容易转移。
对于不想做的事情,自己在做之前,总是需要攒很大的劲,或是拖延了很久,自责良久后才不得不开始启动。
关于这一点,自己也看过相关的文章。解决方法其实也比较简单,不要想太多,直接去做就行了。比如下班回家要写年终总结,那么回家收拾后,手机放一边,直接打开电脑就开始去写。不要给自己犹豫或是其他干扰的机会。事实上,一旦干起来了,也能进入心流的状态,进而一鼓作气的将事情做完。
另一方面,在做不想做的事情时,因为事情做的比较痛苦,因此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如果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压根不会注意到手机通知等事情。但如果是不想做的事情,那么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过去,而一旦拿起手机,时间就很快过去了。
因此,自己只打开即时通信工具中比较重要人或群的消息通知,其他软件和不重要的人,统统静默掉。
自己也疑似开始患有「手机成瘾症」。过去,自己并不喜欢使用手机,屏幕小,打字也不方便,因此更多的时候是坐在电脑前。但在肩膀问题出现后,开始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手机上。虽然自己不刷短视频,但无聊时,也会没事打开「什么值得买」,「哔哩哔哩」,「豆瓣」,「RSS」等不停地刷。
自己甚至注意到,上班乘地铁途中,本来闭目养神的自己突然会下意识的去拿手机,其实并没有使用使用手机的念头,就是下意识的想去拿手机,而拿起手机后却不知道干什么。
手机成瘾对自己的主要影响便是,事情做到一半时,总是会下意识的去看看手机,而拿起放下的过程中,就会打断原有的思绪。积少成多,浪费自己不少的时间。
自己在刷的很多软件平时也有在正常使用,无法轻易卸载。因此,目前只是将他们放在很深的窗格中,提升自己打开的成本。如果还无效的话,那么就只能限制自己使用这些APP的时间了。
放下手机后的一个问题是,无聊就是想玩手机该怎么办?那就发呆吧!自从在手机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后,自己已经很少发呆了。但发呆并非没有意义,有些时候,创造性的想法就是在发呆的过程中闪现出来的。需要发呆来放松大脑、进行想法碰撞。如果总是被手机吸引注意力,那我想这将会扼杀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
输出沉淀
从博客更新的频率就能看出来,最近一两年输出的不是很多。这与身体不能久坐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懒。
只是这两年经济下行,再加上已经临近35岁,存在被裁员的可能性,不得不未雨绸缪的提升下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写文章沉淀还是有必要的,一方面通过记录加强总结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下相应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现在流行自媒体,虽然自己不会向自媒体方向发展,但过去折腾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如果能记录下来,在自媒体平台发布并获取一定的收益,也未尝不是一个一箭双雕的方法。
自己过去写的内容都不成体系,或是解决问题的点,或是某个工具的用法等。虽然都属于自己的输出沉淀,但反映不出深度,也无法体现自己的竞争力。因此,自己后续的方向需要基于「专题」的形式,基于某个技术点,向下深挖,体现出系统化的思考和专业性。
前一段看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话。
你不需要再多读一本书。你不需要再多上一门课。你不需要再多一个学位。你不需要听更多的播客。你需要的是行动。持续数周、数月、数年的行动。
自己深以为然,多年前看刘未鹏的文章,里面也提到「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
沉淀方面不求什么大的目标,只求每天能够输出一些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最后
最近几年流行考公上岸,考公上岸最大的好处就是确定、稳定。自己未尝没有想过,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太累了?不断地思考该如何提高自己,如何不被时代拉下?干脆也考公上岸(假如能考上的话),虽然一眼看的到头,但胜在稳定。
可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如果真能考公上岸,估计也会因忍受不了那样的环境,最终迫不得已再次进入职场。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在新的一年,持之以恒的锻炼身体;不懈的沉淀输出;用心工作。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